客户案例|针灸现代化强有力的武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发布时间:2017-03-23浏览数:3229

      美德医疗深耕脑功能影像技术十余年,积累了超过200家客户及合作伙伴,全面覆盖中国脑功能影像研究各大机构。许多客户应用美德医疗的产品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了丰富而具有特色的研究。

      美德医疗客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方继良主任代领团队通过fMRI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针灸,探索针刺本身脑效应及针刺治疗部分疾病的脑机制。



fMRI能显示针刺信息传到脑内的变化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人体的14条经脉上共有365处穴位,针刺不同的穴位可起到治疗不同疾病的作用。然而,由于经络并非像神经系统那样可以通过解剖学认知,故对于经络是否存在、针灸的作用机制为何、穴位刺激后信息是否传到大脑、如何在大脑内产生效应等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因此,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麻省总医院的华裔学者Hui等首次将fMRI技术应用于针灸效应的脑功能机制研究时,便引起了科学界及大众的广泛关注。

      2000年秋天,第一届国际华人脑功能磁共振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从事脑功能影像及生物医学工程顶尖的科学家。会上,放射学界元老——北京医院李果珍教授做了研究报告,她的团队发现了手针刺激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激活信号,实验结果振奋了放射科及针灸科的同行们。

      近年来,国内外此类研究在国内科技期刊、国际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直线上升,在没有打开脑洞的状态下,直接让人们看到了针刺信息在脑内的变化过程;针刺治疗累积一定时间后,使异常的脑功能网络得到恢复。这一系列研究是中西医结合影像研究的成功范例。 



手针与电针、体针与耳针激发的脑功能图谱有区别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脑功能成像研究室方继良教授课题组,在国内外较早主持及参与了fMRI针灸脑机制这一国际前沿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系统地研究了手针与电针、体针与耳针的脑成像变化。2004年,在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MRI设备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医院,课题负责人方继良与其多学科联合脑功能研究中心的Armin Thron教授等合作,在国际杂志《神经放射学》发表了《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针灸科学性的认识。 

      2005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方继良研 修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与Hui KKS教授等同道一起率先提出了手针针刺调制“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学说,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在人类认知、情绪、记忆调节、内环境稳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推断,针刺治疗效应需通过这一脑功能网络参与介导,为针刺疗效脑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2009年,他们在国际著名期刊《人脑绘图》杂志上发表论文,被国际多学科研究人员广泛地引用。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在高场强磁场中电针的安全技术;研究了根据经络、组织、 节段配对的组穴;首次研究了腹部中脘、关元、水道穴位电针脑功能变化;采用脑功能网络短程和长程连接的新方法分析数据;分别研究了留针时、电针时、电针后的脑功能状态,发现了脑功能的动态变化,提出电针这些穴位可激活“边缘叶-前额叶网络”假说。

      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电针耳内脏区(耳甲迷走神经区)产生脑干孤束核、蓝斑核、 边缘叶结构显著负激活效应,提出了耳针通过脑干孤束核-边缘叶通路作用于抑郁症异常脑区--情感情绪控制脑网络新的假说。 




fMRI揭开耳针治疗抑郁症的“脑密码” 


      fMRI技术发源于美国,最早应用于针灸研究也是在美国,但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针灸临床研究难以获得批准,而且研究的规模往往较小。近年来,国内学者迎头赶上,fMRI技术被逐步应用于抑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面瘫、脑中风等疾病的针灸治疗脑机制研究,在国际上引起瞩目。

      研究发现,针刺迷走神经的疗法对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抵抗型癫痫及抑郁症有一定疗效。美国FDA于1997年正式批准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 用于难治性癫痫治疗,2005年又批准其作为难治性抑郁症的补充替代疗法。此疗法通过在颈部放置刺激器,刺激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干达到治疗效应,目前全球已有6万多癫痫及抑郁症患者植入了该装置。 

      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治疗需要手术,而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需专科医生定期调节仪器程序及更换电池。而手术过程及植入体内异物可能会对抑郁症患者造成心理负担,甚或成为病情加重的诱因。且该仪器价格偏高。

      大家都知道,掏耳朵眼很痒,也常合并咳嗽或恶心,为什么呢?现代解剖学认为,迷走神经在外耳有一分支即迷走神经耳支,主要分布于外耳道及耳甲区,这就是刺激外耳道引起咳嗽恶心的原因。由此学者们自新世纪伊始提出了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术 (transcutaneous VNS,tVNS)的理念,其原理是刺激耳甲区及外耳道,该刺激通过神经通路到达迷走神经脑中枢--孤束核,学者已在研究中证实通过外耳刺激确能产生“迷走神经效应”。借助于这一“蹊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荣培晶研究员团队结合耳针原理,研制了耳针迷走神经刺激仪。近年来,在国际上较早进行了经耳甲迷走神经表皮电针刺激术的系列研究。初步研究显示这一原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成本低廉、安全无创等优点,对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抵抗型癫痫、抑郁症、失眠及肥胖有一定的疗效。 

      2010 年开始,荣培晶、方继良课题组研究了耳针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抑郁症的脑功能成像脑网络变化。在证实了电针耳甲部迷走神经在临床上可有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之后,进一步发现了耳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调节迷走神经功能状态,从而改变脑内的情感情绪控制中枢。经耳迷走神经刺激术 (tVNS) 产生了与既往手术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脑效应, 产生了广泛的边缘叶脑网络调制效应。更重要的是,直接观察到tVNS对脑干多个核团包括迷走神经核、 三叉神经核及蓝斑核、网状结构、黑质等的效应,为tVNS技术的中枢通路及多种疾病治疗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先后在国际上发表论文4篇,特别是发表在著名的精神医学杂志《Biological Psychiatry》(影响因子11分),专家推荐为新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得到国内外患者及医生的热议。

      课题组还研究发现,手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发现内脏调节脑区的功能连接与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相关联,并与脑肠轴的血清胃泌素、胃钡餐造影动力指数改善相对应。


      fMRI技术在我国方兴未艾,针灸机制的fMRI研究是新兴的功能成像技术、计算机、脑科学、针灸等多学科交叉领域。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初步探索了针刺本身脑效应及针刺治疗部分疾病的脑机制。fMRI作为针灸机制在人脑器官水平研究的重要技术,将越来越显示其威力,最终将以fMRI 研究成果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造福国内外广大患者,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原文发布于《中国科技文摘报》







推荐新闻